IPO审计手札:原地转圈,然后重新出发
做IPO审计有一段时间了,却一直都是处于混沌的状态。每当一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时,另一个问题就会接踵而来。
而且在这个审计的整个过程中,和发行人的斗智斗勇,看监管审核风向的变动,以及不同中介机构时不时上演一场“激动人心”的争论大会...都让人觉得,做IPO审计,真TM酸爽了!
我一直和大家说,如果你来做审计了,那就一定要经历一次基本完整的IPO审计。在这个过程中,放开杂念,投入进去,并且“越虐越好”。
因为越深入,越能感觉到专业知识背后真正的力量,越能体会到在一场和时间的漫长赛跑中,怎样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果。
在一次次的百转千回中,我们可能收获的是“撤材料”的黯淡,也有可能是和发行人“分道扬镳”。这一切的未知和不确定,却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,专注于当下。
刚开始做IPO审计时,我还只是一个刚入职不久的菜鸟,主要的工作是做好项目经理交给我的科目底稿。
结果呢,我当然就当年报底稿一样做了。我也不知道需要注意什么,更不知道具体的发行条件、审核要求等。
后来叫我去走访,让我跟着券商去公司的大客户走了一圈,然后一路都是很懵懂的。访谈的时候都是由券商主笔,我们陪同;最后就像是“到此一游”一样,大家在工厂门口拍照留念。
那会刚好轮到财务核查,IPO几年都没有开闸。大家都在各种酸爽的财务核查中,厚厚的底稿堆满了整个会议室。
那时候我对IPO的印象,还只是停留在IPO这个词的表面。我做的事情,也停留在局部之中,看不到更高的层面,更不用说全局了。
接着到后来,我开始自己负责项目,也有负责IPO项目的机会了,但那个时候我还不是签字会计师,只是限定于现场项目负责人。而我开始着手做的项目,也已经是处于申报期的成熟项目。
前辈们走了,项目就由我顶上了。刚好遇到了IPO开闸,虽然遇到了一些曲折,但是还是顺利过了。当时在ZJH门口一起拍合照PO出来的时候,觉得人生都亮了。
真的,对一个由小做强的民营企业来说,在国内要成功IPO,是不容易的。几乎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,在有IPO申报计划时,身上都带着“具有特色”的各种毛病。
要把这些毛病治好,让公司主体独立,合规经营的同时,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好,这是一件既要花费成本又要去保证业绩的难事。
早些时候IPO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很看重的。
大家知道吗?一个普通规模,一年营收10个亿的民营企业,如果有20%的毛利率已经很不错了,再扣除掉各种经营费用后,如果能挣到8千万的净利,那真是很了不起的公司了,起码在这个行业,已经做到了老大老二。
就是这样的公司,在符合各种发行条件的情况下,才有可能通过IPO。有些公司有致命的伤,就终止申报了;而有些公司虽然盈利能力不错,但对大客户存在严重依赖,或者说行业并不鼓励,因此就没办法走首发上市的道路。
大家看看,都觉得造富的神话,貌似很容易。但我这么看起来,民营老板是不容易的,他们一路从小作坊做起,一边管生产线,一边管市场;争取做出好的产品,然后想办法卖出去,就这样一点点把市场做大。
造富的神话又很吸引人,而且上市了后有了股权融资,也更有利于把市场做大把产品做强,于是一直都有前赴后继的企业,开始走上IPO的道路。
为了严抓入口关,就需要强监管。于是虽然开始实施注册制了,但是在审核的风向中,一直都是从严的。大家应该也都听过查资金流水吧。
通常都是把实控人的各种流水都要查得清清楚楚,就是担心在上市前用体外资金流水虚构业绩,成功上市后让广大投资者为此买单。
说远了,回到IPO审计上来。兜兜转转,在做IPO审计的这些年里,我好像一直都在原地打转。一会来一个问题,我花时间找找如何解决,但却没有去整理系统的IPO审计理论。
我想不仅仅是我,很多的人应该都是如此。我们在那个当下,接招都来不及,哪有那么多功夫,去回顾如此复杂又有难度的系统工程。
我甚至有时候都找不到,会计师做IPO审计的具体边界在哪里;哪些是券商应该来负责的,而不是会计师能够handle的。
究其原因,是没有系统去整理IPO审计框架所致的。
了解目标和边界,非常重要。这将引领着我在未来做好IPO审计工作,在发行人提供专业的服务,也为资本市场站好关口。
所以我起名为:原地转圈,然后重新出发。
是时候,走出这个圈子了。有人一起同行吗?